浙江华誉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华誉服务
 
联系华誉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滨江街道杨府山路869号汇嘉大楼东首三楼
电话:0577-88905809
业务联系:15088559723
Email:462781973@qq.com
网址:www.zjhycredit.com
 
 
 
正文 首页-> 征信:金融业的高速公路
 
征信:金融业的高速公路
 
发布日期:2015/4/8 查看数:102504 次

中国将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公私并行的征信体系

根据征信主体的不同,征信产业主要分为:

 

► 企业征信。商业的发展让企业对征信的需求越来越高,集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数据、企业自身的经营财务指标等的企业征信数据库应运而生,为金融系统提供了企业信用信息。

 

► 个人征信。个人征信随着消费信贷、信用消费等活动的快速发展也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个人信贷业务时必要的参考信息。

 

一、世界上成熟的三种征信行业运营模式

 

国际上成熟的征信模式主要有市场征信、公共征信以及同业征信三种,代表国家分别为美英、欧洲大陆国家以及日本。三种征信模式下,行业主导的机构有所不同:我们看到经过激烈的竞争和淘汰,美英两国的征信行业被三四家大规模的私营机构所垄断,而欧洲大陆和日本则分别由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主导。具体而言,这三种模式在征信机构组成、信息来源和业务服务范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详见图表3)。

 

市场化模式能够更充分的挖掘征信产业空间,并促进征信产业的多元化。公共征信和同业征信的理念较为保守,出于对居民信息的高度保护和非营利性守则的制约,市场规模发展也相对缓慢。而美国和英国完全市场化的模式和较少的政策干预给征信产业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激烈地竞争之下创新型的衍生产品也最为丰富。征信体系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征信产业的发展空间,日本和美国征信行业不同的收入规模就验证了这一点。在美国和英国创立的Experian(益佰利)、Equifax(艾克菲)、TransUnion(环联)和Dun & Bradstreet(邓白氏)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领先的征信服务商,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除了基本信用查询服务之外,咨询性质的服务,例如薪酬咨询、营销咨询、信用管理服务等,也为私营的征信公司贡献了显著的收入和市场空间。

 

三种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互为补充,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采取了混合型的征信模式。一些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国家在公共征信模式的基础上联合了私营征信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下公私并行的征信系统。这种模式下,央行收集的基本信用信息可以提供给私营机构使用,后者在其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细分的数据提供更多元的征信服务。主要代表国家有德国和韩国。

 

德国

 

在德国,公共征信主要有德国央行信贷登记中心系统,以及工商登记信息、破产法院破产记录、地方法院债务人名单等行政、司法部门的信息系统。其中,德国法律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将信贷余额超过150 万欧元的个人和企业上报给央行信贷登记中心,以衡量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除了央行信贷登记系统仅提供给银行与金融机构内部使用之外,其余信息均对外公布并可查询,构成了私营征信机构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私营的信用服务公司则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建立企业与消费者数据库,提供广泛而灵活的信用产品和服务,构成了德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这种混合运营模式允许金融机构以较低的成本防范系统性信用风险,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和宏观层面的风险掌控,同时私营机构间的充分竞争让征信市场发展更加迅速和灵活。

 

韩国

 

韩国征信业的主要特点是两级行业架构、三种共享模式。两级行业架构由非营利性的中央信用信息登记机构和营利性的私营征信公司构成。后者不仅可以从前者的数据库中采集信息,也可以自行收集其他信用信息,对外提供信用评级和信用报告等服务。结合国家强制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信息共享和挖掘是韩国征信行业的一大特征,推动了韩国征信业的发展。

 

二、未来中国将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公私并行的征信体系

 

未来中国征信产业将呈现公私并存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说,企业征信由于已经有较为活跃的私营机构参与,未来将继续最大化私营机构的参与,演化为高度市场化的英美征信模式;而个人征信由于我国特有国情,将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为国家基础信息库,私营机构为补充、发展多元化细分市场的模式发展。

 

混合型的模式能够加速行业发展,同时确保国家信贷系统的风险掌控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互补格局更加具有时代性—私营机构通过将没有发生过信贷活动的草根人群囊括进征信系统,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让征信服务服务的范围迅速扩大。而央行的征信系统则能够在宏观上控制我国的整体信贷风险,防止因征信信息失真而导致的信贷失控。在这样公私并存的体质设计下,我们认为2015 将是私营征信机构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年,也是整个个人征信行业得到新鲜血液(互联网数据)补给,二次启航的元年。

 

央行是目前中国征信体系的主导方

 

中国征信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在由央行主导的阶段。截至2014 年10 月底,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全国企业和个人信贷系统,共收录法人1963 万户,收录自然人8.5 亿,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标准化的征信网络。而根据《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显示,截至2012 年底,我国有各类征信机构150 多家,私营的征信公司主要集中在企业征信领域。在2015 年初个人征信牌照放开之前,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主导了个人征信产业。

 

央行征信系统全面收集了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央行系统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企业和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的、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如遵纪守法信息、社保公积金、民事裁决与执行等公共信息。从接入机构看,征信系统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接入机构包括各类银行、信用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住房公积金中心、保险公司等,对信贷市场的覆盖达90%以上。征信系统的信息查询端口遍布全国各地的金融机构网点,信用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企业征信机构较为活跃,未来选择市场化的民营模式

 

企业征信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集中度逐渐提高。中资民营的企业征信公司大多成立于90 年代中后期,目前有规模的机构大约有40 余家,以“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信用咨询有限公司”、“上海中商征信有限公司”、和“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对征信的需求,这些民营征信公司适应市场需求,业务规模发展相对较快。此外,一些外国征信机构,如美国的邓白氏公司在中国和华夏国际信用咨询共同打造了华夏邓白氏商业信息咨询公司,已经开始提供企业征信服务。承接国外跨国公司的信用咨询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这类公司在中国的征信业务不断扩大。尽管目前央行的企业信贷系统仍是主要的征信服务商之一,但是私营机构提供的企业征信报告已经作为商业产品,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运作。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和竞争,企业征信市场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几家发展较快的中外征信公司的市场份额已占全国信用调查市场业务的60~70%左右。

 

企业征信政策准入门槛较低,私营征信机构有望加速竞争,成为企业征信的主要服务者。《征信管理条例》对企业征信机构监管较为宽松,只要符合《公司法》设立条件登记设立并及时向征信监管机构备案即可。截至2014 年央行已向26 家机构颁发了“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证”,其中包括北京21 家,上海5 家。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带来更加充沛的企业信息,未来企业征信市场化有望进一步深入,形成美英两国市场化的行业运营模式。

 

个人征信目前主要依赖央行,未来选择公私并存的混合模式

 

私营机构对个人征信有所涉足,但是目前规模较小。私营机构往往局限于业务的地域性,或是因为与数据提供方的对接不完善而一直以来发展空间有限。以最近获得央行批准准备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八间公司之一的深圳鹏元征信为例。公司立足于深圳,从1999年开始筹建个人信用征信系统,2002 年开始投入试运行,2003 年开始提供个人征信查询服务,现年提供各类信用报告刚超过7000 多万份。而另一家获批准备个人征信业务的中诚信征信,尽管其母公司中诚信信用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从事信用评级、金融证券咨询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2014 年营业收入也只达到了5000万元,出具信用报告数量估计与鹏元相差不大。对比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仅2014 年前10 个月的查询量就达到了3.27 亿次,我国的私营个人征信机构业务规模仍然十分有限。私营机构对个人信用数据的可得性还需提高。目前国内优质的个人信用数据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是直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金融基础数据库中,其余机构很难获得。而非金融本质的其他政务信息,如房产、车产、缴税记录、法院判决、电信欠费等信息都很难在短期内面向私营机构开放。

 

保留国家征信数据库可以较好的控制风险。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的信用卡市场出现了膨胀式发展,1999 至2002 年间信用卡数量翻了三倍至1.05 亿,信用卡交易额翻了6倍。但很快信用卡坏账在2003 年集中爆发,不良率由2002 年的6%上升至18%。虽然这次危机的背后有多重经济或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健全的征信系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韩国当时信用信息系统覆盖面不全,很多大型的信用卡公司由于害怕商业机密被泄露,并没有参与提供自己积累的客户信用信息,从而让其他授信机构在审批额度时缺失了鉴别客户还款能力的信息。我国在发展自己的个人征信行业是应考虑到韩国的经验教训,由于私营机构很难实现全国性的覆盖,并获得多种金融机构的数据供给,一个全国性的数据信息库是必要的征信行业基础设施。

 

长期而言私营机构会加速市场发展,呈现公私并存的发展格局。互联网时代下,私营征信机构的信息来源可以更加的广泛,除了来自于金融机构的基础信贷信息之外,私营机构可以灵活的开展主动调查,或以商业合同的方式获得更多来自非金融机构并且对征信有所帮助的数据。尤其是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公司,腾讯的社交、电商和支付信息等,可以构成对央行传统征信数据的良好补充,无论在市场覆盖广度还是细分市场深度上均有所提升。

 

央行和私营机构将能够共享的征信市场空间,私营机构成为行业的主体。尽管央行征信中心能够提供基本的个人征信报告,但考虑到查询客户信用水平时,授信机构等很有可能会交叉验证两份或以上的信用报告,来确认客户的真实信用水平,所以未来央行征信中心的存在将不会明显抢占私营机构的市场份额。尤其在中长期来讲,随着私营机构越来越成熟,衍生服务和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央行的征信服务可能只是选择性参考的信用验证性报告,主要目的在于国家层面对居民信用水平的了解和管理。

 

中国征信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一、中国征信市场空间巨大

 

2013 年中国征信市场上150 多家征信机构整体规模在20 亿元。而同期美国三大个人征信公司的营收规模达到512 亿元人民币,企业征信公司邓白氏营收达到103 亿,收入规模差距巨大。

 

► 征信系统覆盖率低于美国。由于我国征信起步较晚,且个人消费者信贷行为较不活跃,央行的征信体系还存在着覆盖不足的情形。美国三大征信公司大概储存有2 亿美国人的信贷记录,占全美国人口的60~70%,覆盖成年人口达到80%以上。而在国内,有交易记录可以进行征信的群体主要是那些有成熟稳定经济能力的人群,总量只有3 亿多人。而另外5 亿人在央行征信系统中则只有基本信息,尚属征信的空白市场,再加上那些连基本信息都未被央行记录的人群,就构成了中国征信市场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 征信业营收规模v.s.消费信贷规模:美国征信营收规模占整体消费信贷的比例在过去几年平均在0.26%的水平,而2012 年我国此比例只有0.02%。若中国在中长期能够达到美国征信业的渗透水平,则行业营收规模大约能达到270 亿元。

 

信用查询次数v.s.总人口:全球征信规模最大的益佰利公司2013年日均处理350万个信用查询,考虑到益佰利美国本土市场贡献大约50%的收入,且其在美国市场份额大约为36%,可以推算出美国2013 年全年信用查询数量在12.2 亿次左右,相当于当年美国人口的3.87 倍。对比中国,2014 年全年央行个人征信中心接受的查询大约在3.92 亿次,仅相当于每人每年进行0.29 次信用查询,频率远低于美国。

 

二、中国企业征信营收规模可达100 亿元

 

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长期来讲企业征信市场可达100 亿元。从经济发展的规律中我们看到信用规模增长往往带动GDP 增长,且与GDP 的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对比美国、日本征信市场的规模可以看到,企业征信机构收入规模与本国GDP 的比例大致接近1:10000。中国2014 年GDP 总量已经达到63.6 万亿元,若按照发达国家水平,可容纳近60 亿的企业征信市场规模。未来我国企业征信将向私营为主的市场化模式演变,我们相信营收规模在长期有可能达到100 亿元。

 

三、个人征信机构市值空间可达970 亿

 

预计信用报告市场平均价格在25 元/份。目前国家发改委对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设定了每份8 元的基准服务费,征信中心对本人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从第三次开始收费每次25 元(前两次免费),而美国个人信用报告收费一般在20 美元,香港大概在100 元左右。综合考虑我们预计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行业平均收费在25 元/份。

 

我们按照个人征信机构多元化的产品类别来测算行业营收规模,2020 年总收入达到115 亿元。成熟的个人征信机构不仅仅拥有基本的服务于按揭贷款、个人信用卡等的金融属性的征信服务,而且向广大非金融机构提供多样的衍生增值服务。我们按此业务模式,采用分部加总的方式,来测算个人征信市场的整体规模。

 

1. 金融信用应用伴随个人信贷业务发展,2020 年营收规模达到76.7 亿

 

我国的消费者信贷业务发展仍然处于早期发展的阶段,“先享受、后付款”的消费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接受,消费水平的快速上升为个人征信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需求。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2014 年起中国的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增速,到2017 年超过27 万亿元。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加上来自于传统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信贷业务的求将促进个人征信业务在金融业的应用。

 

► 按揭贷款申请相关业务

 

按揭贷款业务是征信公司个人业务的重要来源。个人信用与按揭贷款资格紧密挂钩,大多数银行在审批按揭贷款之前都会要求查看借款人信用报告。由于按揭贷款体量庞大,与之相关的征信业务收入成为了征信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例如美国公司Equifax(艾克菲)2013 年度16%的收入便来源于与按揭贷款申请相关的业务。根据我们对每宗按揭规模40~50 万元的估算,来自于按揭业务的征信营收规模在2020 年可以达到3.8亿,2014~20 年复合增长率为8.1%。

 

► 信用卡申请相关业务

 

信用卡是发达经济体中重要的个人信贷产品,在美国规模仅次于按揭/学生贷款。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有稳定薪资收入的人群成为了信用卡行业的主要持卡人群。同时,中国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刷卡网络的日益完善都为信用卡的需求产生了刺激作用。

 

信用卡额度审批十分依赖个人信用报告评分。不同于按揭贷款,信用卡实际上是个人小额无抵押贷款的体现,因此对于客户信用报告的依赖更大。随着我国信用卡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将是个人征信机构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预计2020 年我国人均信用卡达到0.9 张,信用卡总发卡量达到12.3 亿张。根据央行统计,2014 年我国信用卡新增发卡6400 万张,累计发卡数量4.55 亿张,人均持卡数量0.34 张,2010~14 年信用卡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6%。假设2014 年至2020 年信用卡总量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到2020 年我国发卡总量将达到12.3 亿张,人均持卡0.9 张。

 

由信用卡审批业务带动的个人征信年收入规模预计在2020 年达到58.6 亿元。假设信用卡批核比率(实际发卡数量/申请总量)为80%,信用卡申请相关的征信业务年收入规模在2014~20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9.6%,2020 年收入达到46.8 亿元。

 

► 其他金融属性业务

 

除了按揭和信用卡业务之外,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也是征信应用的常见金融场景。根据美国费埃哲(FICO)公司的统计,信用卡和按揭贷款大概占据FICO 信用评分80%的使用量,其余业务主要来自于汽车贷款和学生贷款等。假设2014 年中国非按揭和信用卡的金融信用场景应用占比在5%,到2020 年达到美国的水平,对应的营收规模在2020年可以达到14.3 亿。

 

2. 互联网推动征信非金融应用和衍生增值服务,2020 年营收规模达到38.3 亿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主要为金融活动服务,在日常生活服务中的应用几乎为空白。很多非金融信用的应用场景,例如租车、租房、应聘等生活服务场合,没有得到征信系统的覆盖。非金融信用应用的落后一方面缘于过去央行金融信息为主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也受到征信系统查询便利性的限制。然而,随着互联网征信将网络行为数据纳入征信体系,串联更多的非信贷数据来源,未来非金融方面的信用应用将得到巨大拓展。

 

在成熟征信市场,衍生增值服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50%。纵观发达国家成熟的征信市场,传统意义上基础的征信服务总收入占比仅在50%左右(2013 财年益佰利和2014 年艾克菲的平均水平),其余收入均来自于衍生出的决策分析、营销服务、信用管理等增值服务。衍生服务充分利用了征信公司所收集的大量数据的优势,结合各个公司的模型和算法,能够为商业或个人客户提供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观点和运营建议。在大数据时代,衍生服务拓展的趋势将继续增强,例如美国的Credit Karma 通过提供免费的征信信息吸引个人消费者在自己的平台上记录个人财务状况,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将适合用户的金融产品推荐给用户,从而向金融公司收取销售提成获得盈利,这些都是我国征信行业未来可以借鉴的,创新的盈利增长点。

 

获批开展个人征信准备业务的公司背景多元,未来提供增值服务的潜力大。除了较为专注于征信业务的深圳鹏元、中诚信等公司之外,我们看到腾讯、平安集团这样的互联网和金融背景公司具有更加广泛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技术运算能力。结合线下庞大的实业客户资源,这些征信机构有很大潜力提供决策咨询、市场营销等新型服务,未来衍生增值服务的拓展潜力巨大。

 

预计个人征信业务2020 年来自衍生服务的收入可以达到38.3 亿元。对比成熟征信公司来自金融业务类的收入贡献仅占约50%(图表25&26),我们保守假设2014 年衍生服务收入占比10%,2020 年收入贡献能够达到金融业务收入的一半。到2020 年,这部分服务于非金融机构的业务收入将可以达到38.3 亿元,占行业总收入的33%。

 

3. 个人征信市值空间为970 亿元

 

我们采用三阶段DCF 模型对市值空间进行测算,其中第一阶段为2015 年~2017 年,第二阶段为2018 年~2022 年,2023 年及以后为永续增长阶段。

 

► 2015 年~2017 年EBITDA 复合增速约为27.4%。

 

► 我们预计获得央行批准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公司将积极布局业务,2015 年~2017 年资本开支占收入的比例较高,长期稳定在3%左右。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EBITDA margin)。我们预计2015 年~2017 年EBITDA margin 保持在30%,随着市场规模继续上升,新兴业务盈利能力逐渐增强,网络效应逐渐体现,EBITDA margin 将会稳定在35%(益佰利、艾克菲平均水平)。

 

► 长期增长率为4%。



 
友情链接 信用浙江 温州信用网 温州金融办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国信用企业网
Copyright© 2020 浙江华誉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杨府山路869号汇嘉大楼东首三楼
联系电话:0577-88905809 业务联系:15088559723 传真:0577-88905733